參考消息網5月5日報道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5月2日報道,在美國的圍追堵截下,中國芯片業致力于化危為機繼續成長。
報道稱,最新財報顯示,中國主要半導體設備制造商報告了相當高的收入和利潤,因為它們填補了為遵守美國對華貿易限制而暫停當地業務的美國供應商留下的空白。
在國內需求增加的背景下,盛美半導體設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實現營收近29億元人民幣,與2021年的16億元相比有顯著增長。該公司2月公布的年報顯示,凈利潤達逾6.8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4%。
據報道,由于采用成熟半導體制程的中國集成電路制造商需求強勁,向芯片廠出售硅片的硅產業集團公司年報顯示,其2022年營收增長約46%,達到36億元人民幣。
美國“技術洞察”公司的半導體行業高級分析師斯拉萬·孔多賈拉說:“美國的制裁推動了中國在半導體技術方面的雄心,并幫助促進了其設備制造商的收入增長。”
這些設備制造商的客戶是中國一些最大的芯片工廠及半導體測試和封裝企業。例如,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已加大力度同中國供應商合作,幫助生產基于其創新型閃存架構的存儲芯片。
報道認為,這些進展凸顯了中國半導體行業在同美國貿易限制作斗爭的同時繼續成長和創新的決心。
盡管造成了一些干擾,但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制裁也給中國國內供應商帶來了罕見的機遇,讓它們進一步順應國內芯片廠的需求和北京的芯片雄心。
對新芯片項目投資的增加——僅南方的廣東省在建、擬建相關重大項目就有近40個,總投資逾5000億元人民幣——預計將使對國內制造設備和工具的需求保持強勁。
荷蘭光刻系統制造商阿斯麥公司首席執行官彼得·溫寧克最近表示,鑒于美國阻止中國企業從海外獲得先進設備,中國發展自己的半導體制造設備行業是符合邏輯的。
他指出,中國一家汽車制造商計劃在未來3年內生產如此多的電動汽車,以至于其需要六七個成熟的邏輯半導體工廠提供的產品。
《南華早報》網站5月3日的另一篇報道關注到,智能汽車的繁榮推動了中國車企和第三方生產商提高汽車芯片產量。
據報道,業內高管稱,隨著智能汽車在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越來越普及,中國的汽車芯片制造商已崛起為贏家。
在約兩年前遭遇芯片短缺后,中國汽車制造商加大了內部產出,地平線公司和黑芝麻智能公司等供應商也加入了這場競爭。
中國已經形成一支生產商大軍,它們能夠生產用于汽車的成熟制程芯片。有報告稱,到2022年底,僅廣東省的汽車芯片相關企業就有8900多家。相關報告還稱,預計2023年中國汽車芯片市場規模將達到172億美元,比2018年增長近55%。
咨詢機構弗羅斯特-沙利文公司的高管向偉力說,隨著智能汽車的發展,與自動駕駛和智能駕駛艙相關的芯片也正在快速發展。
向偉力說:“國內外市場巨頭正蜂擁進入這一領域……汽車企業缺乏芯片的情況令許多國內芯片企業的業務激增。”